想象一下,周末自驾出游,高速收费站排起了长龙,你眼巴巴地看着旁边的ETC车道,空荡荡的跟个无人区似的。咋回事啊?这玩意儿不是几年前人人都抢着装的“高速神器”吗?那时候装个ETC,感觉自己都高人一等,刷刷就过站,省时又拉风。可现在呢?ETC咋就成了“鸡肋”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?我忍不住纳闷,当初政策推得热火朝天,银行员工挨家挨户敲门推销,怎么说凉就凉了呢?这事儿,得好好唠唠。
要说ETC的巅峰,还得回到2019年。那年头,国家喊话要取消高速省界收费站,交通运输部放出豪言:到年底ETC使用率得冲到90%以上。政策一出,全国上下跟打了鸡血似的,银行、收费站、高速路口,全都忙活开了。我记得那会儿,银行员工跟送外卖似的,天天跑小区、蹲单位门口,手里拿着一摞宣传单,见人就问:“哥们儿,装ETC不?免费送设备,还能打折!”我家楼下那大爷,连菜市场买菜都被拉去办了个ETC,回来还跟我炫耀:“这玩意儿牛啊,过收费站跟飞似的!”
数据显示,那年ETC办理量跟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,全国高速路口的ETC车道一度忙得热火朝天。那时候,谁车上没个ETC,谁就跟不上潮流,活脱脱是个“高速路loser”。我自己也装了一个,天天开着车从ETC车道“嗖”一下过去,心里别提多得意了。
可好景不长,没过多久,ETC就露出了“真面目”。我有个朋友,前年跑高速,ETC设备突然“罢工”,信号死活连不上,收费站愣是扣不了费。他气得下车找工作人员,结果被告知:“设备坏了,自己修去吧!”修个设备还得掏几百块,朋友当场就炸了:“这破玩意儿,装它干啥啊?”
更别提扣费出错的事儿了,有网友吐槽,跑了一趟高速,ETC愣是多扣了50块,打客服投诉跟挤牙膏似的,半天没个结果。
银行那边也好不到哪儿去。2020年那会儿,我认识个在银行上班的小伙子,天天加班到半夜,挨家挨户推销ETC。听他说,他们行里下了死命令,每人每月得完成上百个ETC任务,完不成扣奖金,干不好还得挨批。小伙子跟我诉苦:“我都快成ETC推销员了,天天被人甩脸子,压力大得想辞职!”果不其然,没俩月他就跑路了。据说这种事儿还不罕见,《中国经营报》爆料过,好多基层银行员工扛不住压力,直接拍屁股走人。
ETC咋就从“香饽饽”变成了“烫手山芋”呢?我琢磨着,根儿上还是运营成本高、体验差闹的。设备一坏,修起来费钱费力,银行一看推广没啥回报,干脆就撒手不管了。用户这边呢,用着不爽还得自己掏腰包,谁还乐意捧场啊?我查了查,2023年有些地方的ETC使用率已经跌到60%以下,跟当初90%的目标比,简直是“天上掉到地下”。
专家也出来说话了。某交通大学的学者直言不讳:“ETC推广初期靠政策硬推,可后续没跟上服务和规划,用户体验一塌糊涂,能不凉吗?”这话听着挺中肯。
我自己也有点看法,觉得吧,科技这东西,出发点是好的,但不能光顾着面子工程,得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。不然再牛的玩意儿,也得“凉凉”。
说到这儿,我忍不住拿日本的ETC比一比。人家2001年就搞起了电子收费系统,20多年过去,使用率稳稳当当保持在93%以上,连停车场都能刷ETC。咋做到的?我查了点资料,日本那边的ETC不是免费送的,用户得花150-250块人民币买设备,但系统稳定得跟铁饭碗似的,基本没啥投诉。日本高速公路公团还跟企业联手运营,服务跟得上,用户自然愿意掏钱。
再看看咱们这边,设备免费送是挺豪气,可质量参差不齐,坏了还得自己修,难怪大家不买账。我有时候就想,人家日本人能把ETC玩得这么溜,咱们咋就差点意思呢?是钱没花到位,还是心思没用对地方?这事儿,值得琢磨。
就在ETC这边“江河日下”的时候,新玩意儿又冒出来了。2023年,杭州和深圳开始试点“无感支付”,啥设备都不用装,车牌一扫,手机绑定个支付宝或微信,收费站直接扣款走人。《浙江日报》说,杭州萧山的高速收费站已经全覆盖这技术,通行效率比ETC还高。我有个在深圳开出租的哥们儿试过,说是“比ETC省心多了,过站跟喝水一样顺畅”。
这无感支付一出,ETC的日子怕是更不好过了。有人说,这是ETC的“接班人”,也有人觉得,它就是来抢戏的。不管咋样,新技术这么一搅和,ETC的地位是真有点儿“岌岌可危”了。我个人觉得吧,无感支付看着是方便,可普及起来还得看成本和技术能不能接地气,别又走ETC的老路。
ETC凉了,对咱们普通人来说,高速通行会不会更乱?不好说。眼下这局面,要我说,选ETC还是无感支付,得看你兜里钱和时间哪个多。想省心就试试新玩意儿,图便宜就凑合用老设备。科技这东西啊,再好也得贴近生活,不然就是“花架子”,迟早没人搭理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